在2025年3·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,“保障金融权益,助力美好生活,基金行业在行动”。为了帮助金融消费者能迅速识别非法金融活动、非法洗钱活动,开普检测为大家科普反洗钱的相关知识,以帮助广大投资者更好地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,同时履行好个人的反洗钱义务。
一、什么是洗钱?
根据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》,洗钱的定义为:通过各种方式掩饰、隐瞒毒品犯罪、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、恐怖活动犯罪、走私犯罪、贪污贿赂犯罪、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、金融诈骗犯罪和其他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活动。
近年来,我国《反洗钱法》持续完善,通过强化金融机构责任、加大违规处罚力度,为投资者构建更安全的金融环境。新《反洗钱》法的颁布不仅要求机构严格履行客户身份识别、可疑交易监测等义务,更强调投资者需主动提升风险意识,配合反洗钱工作。
二、投资者为何需关注反洗钱?
法律合规性:参与洗钱活动将面临刑事追责;
财产安全:账户若被利用洗钱,可能导致资金冻结甚至损失;
信用风险:个人征信记录可能因涉案受损。
作为投资者,积极配合身份核验、拒绝异常交易要求,既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,也是对金融秩序的维护。
三、AI新型洗钱风险与应对之道
随着人工智能(AI)技术的广泛应用,金融风控能力大幅提升,但AI技术“双刃剑”效应也随之显现。不法分子开始利用AI伪造身份、模拟交易模式,甚至通过算法设计复杂洗钱路径,隐蔽性更强、危害性更大。
(1)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逼真的语音、图像或视频实施精准诈骗,通过自动化算法快速拆分、转移资金。
(2)借助虚拟货币、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渠道构建复杂交易链条,同时利用机器学习,动态调整洗钱路径,具有资金流向分散化、交易频率高频化、账户主体虚拟化等特征。
下面,让我们以案为鉴,通过几起典型新型洗钱的犯罪案例,进一步了解AI洗钱的特征,同时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反洗钱防范意识。
案例一:AI洗钱新套路 换脸→“洗脑”→“洗钱”
2024年8月内蒙古发生一起AI技术复合型洗钱案件,犯罪团伙通过网络搜索真实照片进行AI换脸伪造“军人”形象,在短视频平台搭讪女性受害者宋某,利用加密软件建立恋爱关系后,以“投资”名义将21万元诈骗所得转入其账户,诱骗其取现后交给线下接应人员,并虚构“垫付投资款”7万元哄骗其自掏腰包,累计转移资金28万元。线下取现人员郭某跨省转移赃款达90余万元,形成“境外操控—AI伪装—境内取现”完整洗钱链条,警方通过资金流追溯锁定嫌疑人并跨省抓获。
防范小贴士:
筑牢信息安全防线:
勿在社交平台过度公开个人信息,关闭“推荐给好友”功能,对“免费换脸测试”、“高薪兼职”等诱导信息坚决抵制,防范生物识别数据泄露。
严守资金操作底线:
拒绝任何“投资垫资”、“代收刷流水”等资金操作请求,勿将个人银行卡/账户用于他人资金流转。
提升AI技术认知:
了解AI换脸、深度伪造等技术的应用场景,对短时间视频通话、模糊画质视频保持怀疑,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电子凭证验真功能。谨慎转账,延时到账。
案例二:AI投资炒股传销洗钱案
2025年3月,湖北某地公安部门成功打掉一伙以“AI投资炒股”为名,发展人员参与传销的团伙,不法分子以“AI 精准选股”为噱头,通过微信群传播“投资1.2万元40天回本”的虚假宣传,设置“团队规模决定收益”的传销机制。仅两个月发展94人,涉案金额超百万,资金涉嫌通过虚拟货币流向境外。
防范小贴士:
核实资质:
通过证监会官网查询平台是否具备证券投资咨询资质,警惕“无牌照AI荐股”。要求平台提供AI模型的算法原理、历史回测数据等核心信息。
警惕高收益陷阱:
对“稳赚不赔”、“40 天回本”等承诺保持理性,年化收益超15%需高度警惕。分散投资,避免将大量资金投入单一平台或项目。
保护资金安全:
避免使用虚拟货币、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大额交易。选择银行托管账户,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可追溯。
【反洗钱温馨提示】
账户信息保护:妥善保管银行卡、密码及身份信息,切勿泄露给他人
异常交易预警:发现大额不明资金流动,立即联系金融机构核查
合规交易原则:选择持牌金融机构,拒绝与可疑主体发生资金往来
法规认知强化:配合金融机构身份识别,主动学习反洗钱法规
非法活动防范:远离非法集资、网络赌博等洗钱高发领域
风险识别能力:警惕“高收益低风险”陷阱,避免沦为洗钱工具
页面版权所有:18禁美女裸身无遮挡免费网站 豫ICP备15015526号-1